东方脉搏

行业动态

健康管理专家呼声:体检不是健康"保险箱"

专家小传

  杜兵,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秘书长、常委,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在,大多数单位都有定期组织员工去做健康体检的规定,每人的体检费用、体检项目差距也很大,以北京为例,体检普及率为全国之最,根据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对206家会员单位健康体检工作量的统计,2012年我市对500多万人次进行了健康体检,健康状况可分为绿灯:基本健康;黄灯:有疾病风险因素;红灯:有疾病需要治疗。从体检结果来看,基本健康的只占人群的6%左右,大多数人的健康都亮起了黄灯,但目前能够自觉去进行健康管理的人群比例不足10%。

  在大家的意识中,普遍把健康体检跟健康管理之间划了等号,包括有关部门出于关爱民众健康,陆续出台免费为农民体检,为女性进行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筛查,为老年人体检等,还有企事业单位每年为员工安排的健康体检……目前的状况是体检人数多、健康管理少;健康告知多,实际干预少。体检并不等于就拥有了健康,很多疾病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只有我们从每次体检中发现危害健康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和有效的健康管理,才算真正起到了健康体检关爱健康、维护健康的作用。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受检者每年都进行健康体检,近期却在医院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开始我以为是体检漏诊,待调出他历年的健康体检记录,发现最近一次的体检结果显示肾功能检查时尿蛋白已经三个加号了,尿素氮也超出正常指标很多;再查看他之前的体检记录,能明显看到尿蛋白这项指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当时体检报告已明确提示他出现问题,嘱其进一步检查,及时就医。遗憾的是,这位受检者没当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年他的体检白做了,令人担忧的是,上述情况并不在少数,这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管理意识不强。该怎么办?

  第一,个人要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到被病痛折磨得不能去上班了,才去医院诊治。其实,在体检中发现的超重、肥胖、脂肪肝、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健康管理得到改善与纠正,健康由亮起黄灯到回归绿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每个人的健康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是责任,得了疾病给国家、社会、家庭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负担。

  第二,健康体检医疗机构要逐步向健康管理服务延伸。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现有健康体检项目进行科学、个性化的整合,根据受检者的年龄、性别、患慢性病的情况,结合家族病史、个人病史及生活习惯等,给每位受检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体检方案。之后,主检医师要综合各科体检结果,汇总分析作出报告。在体检报告中,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出健康促进、改善的建议,比如怎样调整饮食结构,加强健身运动等。

  健康管理在国外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例如日本厚生劳动省制定了一项 “特定健康诊疗和保健指导”制度,主要针对体检中被认定为慢性病的高危人群。一旦有人在体检中被确认为肥胖或血糖等数值不达标后,他就会收到一张“接受诊疗通知书”,告知他可到指定医院接受健康指导。课程费用大部分由政府负担。医生、专业健康管理师会通过定期面谈、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进行大约3个月的跟踪检查,帮助他改善健康状况。如此坚持6个月后,医院会重新通过体检了解他健康改善的效果。

  第三,企事业单位应重视对员工的健康管理。员工是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不健康的员工是企业的最大成本,健康的职工却是企业的最大资源。因此,职业场所有必要加大对员工健康管理的投入。从一些实施了健康管理的企业经验来看,员工工作效率提高,病假减少,出勤率提高,医疗费用减低,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益也提高了。

  职场是开展健康管理的有效场所,我国在推动健康管理事业时应该特别重视这个突破口。一方面,企业一旦形成崇尚健康的文化氛围,员工之间也会相互监督饮食、运动等情况,互帮互学,健康促进、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另一方面,职工通常都是家庭成员的主力,他们健康素养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改善,可以带动全家人健康状况的改进。

  最后,健康管理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健康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跟进的慢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我国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如新加坡建立了健康促进局,根据人类生命周期分为青少年、成年、乐龄(老年)三个阶段,推动从胎儿到老年的不同健康管理项目;还成立了健康教育促进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非常生动地进行健康教育,切实地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

  当下,可以说,健康体检是实施健康管理的基础,构建以健康体检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和促进模式,防控慢性病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来源: 生命时报

            

关于我们 | 合作代理 | 数据安全 | 联系我们

东方脉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090413号

Copyright 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