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脉搏

行业动态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

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在我国,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对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3-5]。因此,早期筛查高危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改变,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多年来,筛查糖尿病发病高危人群的标准方法是采用糖耐量试验。然而,这种方法费用昂贵,操作不方便,难以在人群中广泛使用[6]。测定空腹血糖虽然较简便,但测定值变异较大,且只能反映当前的血糖情况,对将来发生糖尿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较小[7]。因此,关于是否应在人群中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检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国外有多项研究显示,基于简单的临床资料的评分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筛查高风险人群。但这些评估模型,在我国人群中应用可能会有一定偏差[6, 8-11]。
笔者采用由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的方法,依据我国近20年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确定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并应用哈佛癌症风险指数(Harvard Cancer Risk Index)工作小组提出的计算公式[12],建立基于生活方法问卷及常规体检资料的中国人个体糖尿病风险评估计算模型,以用于健康管理系统及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

资料与方法
1.成立多学科专家小组:成员中包括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医学统计学研究人员,从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医生及从事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小组成员分次座谈,查找、选择和确定我国近20年来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预测变量的选取、数据的取舍和计算模型所应用的取值达成共识。
2.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采用“糖尿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发病率”、“病例对照”等中文词及其组合,通过查找关键词、主题词、摘要和题目,检索国内主要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采用“diabetes”、“Chinese”、 “risk factor”、 “case-control”等英文词,检索Medline,结合手工检索及文献追溯的方法,查找近20年来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人群糖尿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专题研究小组发表的专题报告和统计报告,如《中国卫生年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等。选择资料时,尽可能选用基于我国人群研究、样本较大的重大项目或课题研究资料。若国内资料缺失或不充分,则由小组成员参考国外相关研究资料,讨论确定。
3.建立计算模型:模型采用的数学计算公式为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工作小组提出的计算公式:


公式中,RR为被预测个体患某一疾病与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的相对风险。RRI指个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Pi为其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中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者的比例;RRC为由专家小组对某一危险因素(包括不同分层)的相对危险度达成共识的赋值[12]。
计算出个体患病的相对风险后,可与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参照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工作小组制订的标准[13](表1),表达为低于一般人群或高于一般人群等5个等级。若乘以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某病的发病率,即可算出个体患病的绝对风险值。

表1 被预测个体与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的风险大小
相对危险 危险水平
0-0.5 显著低于一般人群
0.5<0.9 低于一般人群
0.9<1.1 相当于一般人群
1.1<2.0 高于一般人群
≥2.0 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结果
经讨论达成共识的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见表2。若某项风险因素资料缺失,则按不存在某项风险因素处理(腰围值缺失则根据年龄、身高、体重值估算),但在提供风险评估报告时予以说明。

表2 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
危险因素 相对危险度
家族史
父母中1人或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史 1.4
双亲均有糖尿病史 3.8
体重指数(kg/m2)
24-27.9 1.6
≥28 3.5
腰围(男性)
   85cm—90cm 1.4
   91—100cm 2.1
   >100cm 2.8
腰围(女性)
   80cm—85cm 1.4
   86—95cm 2.1
   >95cm 2.8
体力活动
 静坐生活方式* 2.6
 体力活动不足* 1.4
肉类食物>300g/d 1.3
蔬菜水果少* 1.2
过量饮酒(>4杯/日) * 1.5
吸烟 1.2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3.2
有高血压病史 1.6
血脂
血胆固醇>5.2 mmol/L(0) 1.4
血甘油三酯>1.7 mmol/L(0) 1.7
*a静坐生活方式指在工作、家务、交通期间或休闲时间内,无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b;体力活动不足指平均每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不足30min或者每周重体力活动时间不足60minb;肉类食物不包括鱼肉;d蔬菜水果少指每周进食蔬菜水果少于2-3d,或每天进食蔬菜水果在1次或以下;e每杯酒指含乙醇10g的任何酒类;f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指空腹静脉血糖值在5.6-6.9mmol/L。(2003年国际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

举例:男性,42岁,母亲有糖尿病,体重指数24.7 kg/m2;腰围88cm;办公室工作,每周1或2次中等量体力活动,每次活动时间少于30min,每日进食肉类100g,每次进食蔬菜水果1次以上、饮酒2杯,吸烟,空腹血糖5.8mmol/L,无高血压病史,血胆固醇4.3mmol/L,血甘油三脂2.4mmol/L。其输入计算公式的相应值见表3。

表3 举例男性输入计算公式的相应值
危险因素 RRI RRC Pi
家族史  
父母中1人有糖尿病史 1.4 1.4 0.06
双亲均有糖尿病史 1.0 3.8 0.00
体重指数(kg/m2)  2.6
24-27.9 1.6 1.6 0.24
≥28 1.0 3.5 0.08
腰围  
   85cm—89.9cm 1.4 1.4 0.16
   90—94.9cm 1.0 2.1 0.12
   ≥95cm 1.0 2.8 0.09
体力活动  
 静坐生活方式 1.0 2.6 0.04
 体力活动不足 1.4 1.4 0.16
肉类食物≥200g/d 1.0 1.3 0.23
蔬菜水果少* 1.0 1.2 0.26
过量饮酒(>4杯/日) * 1.0 1.5 0.08
吸烟 1.2 1.2 0.64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3.2 3.2 0.02
有高血压病史 1.0 1.6 0.17
血脂  
血胆固醇>5.2 mmol/L 1.0 1.4 0.08
血甘油三脂>1.7 mmol/L 1.7 1.7 0.16
注:RRI:个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C:由专家小组对某一危险因素(包括不同分层)的相对危险度达成共识的赋值

代入上述公式,该男性与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比较,其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为2.58,即该患者糖尿病发病风险为其同性别年龄组一般人群的2.58倍,文字上可表达为其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该患者所在年龄组一般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在我国为340/10万,其今后5年糖尿病发病的绝对风险为:2.58×5×340/105=4386/105=4.39%,表示与该男性有同样危险因素的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今后5年内每百人中有超过4个人会发生糖尿病。
其中体重指数、体力活动不足、进肉食过多及吸烟等是可降低的危险因素。若该男性将体重指数降到正常、增加体力活动并戒烟,则其风险可降到一般人群的:2.58/1.6×1.4×1.2=0.96倍,即可下降至一般人群水平,其今后5年内糖尿病发病风险可降为1.63%。
在确定各评估疾病的相关数据后,专家小组成员与东方脉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基于计算机运算的评估软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使收集的资料能用于以后的研究,并根据相关领域的进展不断更新评估方法。

讨论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近20年来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资料,并结合国外的研究结果,由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得出我国人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按照哈佛癌症风险指数中使用的计算公式,建立了一种可通过病史及生活方式问卷和基本的体检资料,评估个体糖尿病发病风险的评估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评估中国人成年人个体糖尿病发病风险,提示个体不同危险因素对其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迄今报道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评估模型,多数是基于西方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建立的[6, 8-11],而针对亚洲人群的评估模型较少[7, 14]。不同种族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相似,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增龄、体力缺乏活动、热量摄入过多及超重和肥胖,这些因素间尚存在着相互影响。现有的各种评估模型,均是基于这些危险因素。例如,Stern等[6]提出的多因素模型中,纳入的预测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空腹血糖值、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重指数和家族史;芬兰糖尿病危险评分(Finish Diabetes Risk Score)纳入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 体重指数、 腰围、降压治疗及高血糖史[8]。Aekplakorn.等[14]基于泰国人群提出的评估模型则包括年龄、 体重指数、 腰围、高血压及一级亲属中糖尿病史。
笔者在选择预测变量的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有证据表明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2)这些因素可通过较简单的问卷获得,或者是我国大多数体检机构的常规体检项目;(3)选择的因素有较好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学意义。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体重指数和腰围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对糖尿病的发生有各自独立的预测作用,因此均予纳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成年男性以85cm,成年女性以80cm为腰围切点,可较好地评估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病风险[15],因此笔者选用这两个数值为男女腰围切点。进食肉类食物过多、吸烟和过量饮酒与糖尿病发生的直接关系虽然不十分明确,但这些因素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和Schulze等[11]建立的德国糖尿病评分一样,也都予以纳入。空腹血糖测定在我国绝大多数体检机构中,是常规体检项目,对糖尿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予以纳入。笔者未选择意义更大的血脂指标,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选用总胆固醇水平,是考虑到前者作为体检指标,在我国没有后者更为普及。
建立评估模型的方法可以通过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某一疾病的相关预测变量,如Framingham建立的心血管病风险模型[16]。这是建立模型的基本方法。另外也可通过对多项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相关的预测变量及其赋值。哈佛癌症风险指数工作小组提出的癌症风险指数采用的即为后一种方法。我国迄今尚缺乏糖尿病发病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更为可行。实际风险评估中,较多采用评分相加的方法,即根据对个体计算出的分值得出与其相对应的发病风险值。这种方法不需要较复杂的计算。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将个人数据直接输入计算公式,得出计算结果的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我们建立的计算方法,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在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系统及其它健康管理机构和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中使用方便。

参考文献:
1. Herman, W. H. Diabetes Epidemiology: Guiding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The Kelly West Award Lecture, 2006. Diabetes Care 2007;30: 1912-191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 2006
3. Pan XR, Li GW, Hu Y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1997; 20:537–544.
4. Tuomilehto J, Lindström J, Eriksson J, et al.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changes in lifestyle among subjec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N Engl J Med 2001; 344:1343–1350.
5.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N Engl J Med 2002; 346:393–403.
6. Stern MP, Williams K, Haffner SM: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at high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o we need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nn Intern Med 2002; 136:575–581.
7. McNeely MJ, Boyko EJ, Leonetti DL, et al. Comparison of a clinical model, the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nd fasting glucose for prediction of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Japanese Americans. Diabetes Care 2003; 26:758–763,
8. Lindstrom J, Tuomilehto J: The diabetes risk score: a practical tool to predict type 2 diabetes risk. Diabetes Care 26:725–731, 2003
9. Schmidt MI, Duncan BB, Bang H, et al.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diabete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Diabetes Care 2005; 28:2013–2018.
10. Wilson PWF, Meigs JB, Sullivan L , et al. Prediction of Inci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Middle-aged Adults: 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7; 167: 1068 - 1074.
11. Schulze MB, Kurt Hoffmann, Boeing H, et al. An Accurate Risk Score Based on Anthropometric, Dietary, and Lifestyle Factors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7;30:510-515.
12. Kim DJ, Rockhill B, Colditz GA. Validation of the Harvard Cancer Risk Index: a predition tool for individual cancer risk. J Clin Epide 2004; 57:332-40.
13. Colditz GA, Atwood KA, Emmons K, et al. Harvard report on cancer prevention volume 4: Harvard cancer risk index. Cancer Causes and Control 2000;11:477-88.
14. Aekplakorn W,  Bunnag P,  Woodward M, et al. A Risk Score for Predicting Incident Diabetes in the Thai Population. Diabetes Care 2006; 29:1872-1877.
15. 周北凡,武阳丰,李莹,张村峰. 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81-5.
16. Wilson PWF, D’Agostino RB, Levy D, et al.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 Circulation 1998; 97:1837-47.
            

关于我们 | 合作代理 | 数据安全 | 联系我们

东方脉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090413号

Copyright 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